健康新聞查詢

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

《風濕性關節炎》傷關節 但風溼熱傷心事更大【http://液態螺旋藻.tw】

  風濕性關節炎正式醫學名稱為「風溼熱」(Rheumatic Fever),風濕熱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,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。
  馬偕紀念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修身指出,風濕熱為鏈球菌感染所引起,短時間內會造成關節腫痛,但風溼熱傷害性最大之處並非關節,這種疾病很容易傷害心臟瓣膜。有些人小時候得風溼熱,等到長大了,心臟功能就開始變差,甚至可能出現心臟衰竭。
  風溼熱為感染性疾病,患者罹病時,雖然會因為肌腱、韌帶發炎產生攣縮、關節外觀變形等病徵,但若從X光來看,關節本身並不會有「腐損」現象,治療以抗生素藥物為主,治療為感染科範疇。多注意環境衛生,便能減少疾病發生機率。
  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關節常出現「腐損」現象,從X光影像學檢查可看到患者關節就好像被老鼠咬一口,也會產生關節變形外觀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。一般人會覺得風溼熱、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變形外觀很相似,因此需要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,才能真正確診。
  李修身醫師提醒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抽菸,或有牙周病問題,可能誘發疾病發生,讓類風濕性關節炎變得更嚴重。因此患者最好不要抽菸,一旦出現牙周病問題,就要好好治療。患者若盡早接受治療,可以避免疾病一再惡化。
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、全身性的、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。關節和關節四周的構造,逐漸被慢性與增生性發炎所破壞,而以增生發炎之滑膜組織更替被涉及的正常構造組織。患者不但關節疼痛,可能關節會逐漸變形甚或造成失能。類風性關節炎也會有關節以外其他器官的症狀,如乾燥症候群、血管炎、心臟與肺部侵犯、及併發骨質疏鬆,且因發炎而明顯增加早發性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。
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為35~55歲,以女性居多。在罹病後,患者會飽受關節疼痛、腫脹、晨間僵硬甚至關節變形與失能之苦,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。常見症狀為,在初期時會感到身體疲倦、精神欠佳、食慾不好、體重減輕、全身痠痛、關節不適。慢慢地,周邊小關節,如手指、手腕、膝蓋至踝關節等出現多個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、僵硬等症狀,這些症狀常具有對稱性。醫師表示,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擰毛巾、無法綁鞋帶、無法扣扣子等情形;最常發生的部位為手、手腕、掌指、近端指間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部、足部關節等。
  急性期會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,加上一點點低劑量類固醇,但只能抗發炎無法緩解疾病症狀,所以要搭配使用免疫調節劑。免疫調節劑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,可調節免疫系統,降低關節發炎。
  隨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逐漸被了解,各種生物製劑也相繼問世。若有B、C型肝炎帶原或是有潛伏性肺結核,在使用生物製劑時,可能會讓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肺結核等復發,使用生物製劑時,需做一系列的檢查才行。
  生物製劑能改善病程,避免慢性發炎造成骨頭被破壞。但仍需搭配使用傳統的免疫調節劑,效果會更好,減少關節被破壞。

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Facebook Themes